王安石(1021-1086),字介甫,号半山,封荆国公。宋抚州临川(今江西临川人)人。是北宋一位杰出的政治家、思想家、文学家。
         王安石少怀大志,博学多思,随父宦游各地,目睹了北宋“民劳财匮”、“积贫积弱”的社会状况,在哲学、经济、教育、伦理等方面,提出了一个完整的新的思想体系——“荆公新学”,旗帜鲜明地标明自己的唯物主义立场,给当时的思想界带来一丝清馨的空气,对后来中国学术思想产生了较大的影响,同时也为王安石的政治改革奠定了思想基础。
         王安石自22岁考中进士,踏入仕途,积近十多年的地方官生涯,兴修水利,发展生产,局部地推行了改革弊政的革新措施。1059年写了著名的《上仁宗皇帝言事书》,提出了全面改革的主张,为后来的熙宁变法构思了一幅初步的蓝图。1069-1076年,王安石两度为相,在他的“荆公新学”思想基础上,大胆地提出了“天变不足畏、祖宗不足法、人言不足恤”的振聋发馈的政治思想,为改变北宋“积贫积弱”的政治局面,王安石不顾旧势力的反对和阻挠,发动和领导了一场以“理财”、“整军”为中心,以“富国强兵”为目的,涉及到社会、政治、经济、军事、文化各个方面的规模巨大、威武雄壮的社会变革运动。史称“熙宁变法”。  王安石因此被列宁称赞为“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”。
          在文学方面,王安石不仅理论上独树一帜,而且在创作实践上别具一格。他的诗词瘦硬雄直,散文说理逻辑严密,行文峭拔凌厉,给后人留下1540多首诗歌,800多篇散文的丰富文化遗产。其诗文《泊船瓜洲》中“春风又绿江南岸,明月何时照我还”堪为千古绝唱;《桂枝香· 金陵怀古》一词写景言志为诗词名篇;其散文《答司马谏议书》、《游褒禅山记》作为范文精选入中学课本,卓绝的文学造诣使他实为“唐宋八大家”之中坚。现存著作有《临川集》、《临川集拾遗》、《周官新义》、《宋说》等。